【脑客中国】徐鹏飞:焦虑的脑认知机制与预测模型

时间:2022-12-05 编辑:瀚翔医疗 浏览数:2198

直播导读

12月1日晚20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徐鹏飞教授,作为脑客中国科研第37位讲者为大家带来主题为焦虑的脑认知机制与预测模型的报告。


感谢脑客中国这个平台,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课题组最近的一些工作。我们课题组主要是围绕着情绪和行为障碍的脑机制,还有他的一些预测和调控的机制展开的一些工作。


今天主要汇报的是我们关于焦虑的一部分内容。对于焦虑大家应该很熟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应该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焦虑:从我们上学的时,老师、家庭、同学以及考试带来的一些压力;工作以后职场上的压力,平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压力,以及这两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这种紧张和压力的一些情绪都可能引发焦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焦虑呢?焦虑的定义是指当人们面对不确定的情景时,在主观上感到的紧张、忧虑和不安的体验,同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以应对潜在威胁的一种负性情绪状态。



那么针对刚才提到的这种严重焦虑的情况呢,我们国家也有很多重大的需求,如何去干预或者识别焦虑障碍。根据19年的北大医学部的最新流行病学报告,焦虑障碍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可以达到7.57%。


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的力度。


既然我们有这么大的需求,也有这么多的存在焦虑问题的人群,那现阶段临床治疗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先了解一下临床与问题:首先是焦虑障碍的诊断现状,目前来讲基本上还是需要依靠传统的结构化访谈、标准化量表还有行为特征观察,也就说这些标准其实主要是依靠主治医生的主观判断,它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



另外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可能导致诊断标准或者识别标准不够精确,存在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碍疾病,亟需寻找能精确分型的客观生物标记。



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就针对这些临床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去寻找焦虑障碍的根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瓶颈主要在于其发病机理不清楚。


针对焦虑的发病机制,现阶段有很多的模型假设,最常见的模型认为是相关的通路中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物质释放异常引起传导通道的异常;另一种模型将认知加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条通路,它认为人对于外界的刺激输入有一些负性刺激和信息,它的自下而上的一些输入可能过强,同时自上而下的一些认知控制、情绪控制还有计算和评估可能过弱导致的焦虑问题。



现在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比如说像动物模型,用老鼠做研究可能先建立一些可能产生焦虑的环境,比较像恐惧或者压力模型,来诱发对应状态下的焦虑;还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像针对焦虑的区域冲突、在冲突解决中的一些模型;还有一些回避模型比如说电刺激甚至包括更高级的一些社会环境下的焦虑模型。



在人身上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就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认知实验结合脑电、近红外还有磁共振等成像的方法,然后结合行为反应、脑成像还有计算模型对被试从行为反应到心理表征再到他的神经活动一个全程解码。



观看完整视频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注:关于徐鹏飞老师的授课PPT,需要的观众可以在“脑客”公众号回复直播日期(1201)获得。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